昨天下午,一则来自外媒的消息引起了P2P行业的关注:陆金所将退出P2P业务,转型做消费金融。 (来自路透社) 消息最先来自于路透社,后被腾讯证券转载,之后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开始争相报道。 消息传出来后,太多人过来咨询叫兽如何看待这件事情,还是聊聊吧。 一、陆金所最新回应... 关于这则消息的报道,傍晚的时候,陆金所通过官方微博做了最新回应: “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“三降“要求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,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。“ (来自微博) 怎么看待这个回应呢? 很明显,陆金所并没有否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,反而是打起太极,说自己在响应监管的要求,降低现有的待收规模,并且承诺现有产品不受影响。 业内对这种回应,不少从业也相当震惊。原来不仅是小平台,强如陆金所可能也在做好放弃P2P的准备。 当然,没有平台是心甘情愿退出的,特别是陆金所。 毕竟陆所长在这个行业做了那么久,而且还成为了无可撼动的龙头平台,谁愿意说放弃就放弃呢。 如果陆金所真的要放弃P2P,最根本的原因肯定就是划不来。 二、陆金服的备案划得来吗? 觉得“做P2P划不来”的案例,实在太多。 比如信而富的王振宇曾经说过,如果当初不做P2P,而是继续做助贷,信而富应该早盈利了。 不过,叫兽也曾经说过,其实无论是助贷还是P2P,给到资方(机构和散户)的利率成本,其实都是差不多的。 既然资金利率差不多,为什么现在的P2P平台都热衷于转型做助贷,对接机构资金呢?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助贷目前没有太多的监管,而现在的P2P行业则是强监管。 没错,P2P行业还有“监管成本”或者叫“备案成本”——为了让自家的P2P平台通过备案,究竟还要花多少钱? 除了钱,还有时间和机会,这也算是一种沉没成本。 根据之前流传出来的“备案试点细则”,全国性P2P平台备案,除了至少注册实缴5亿以外,还有准备好等同于待收规模10%左右的风险储备金。 我们曾经估算过,如果陆金服(陆金所期下的网贷平台)真的想要备案成功,按照目前的待收规模,可能至少要拿出100亿的现金。 100亿只是明面上面的钱,如果真的要等到备案的尘埃落定,陆金所还要支付运营成本,根据陆金服2018年的财务审计报告,去年平台的营业支出是30亿,前年是38亿。 (陆金服2018年的财务审计报表) 也就是说做好最坏的打算,如果最迟后年(2021年)才能备案成功,那么陆金所大概最多要准备160亿左右才能获得这块P2P牌照。 乐观地看,如果明年底备案能够真正落地,陆金服经过两年的“三降”,待收规模控制在数百亿以内,运营成本也随之降低,那估计最低也要花掉70亿的现金。 当然,这些还没算上沉没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,这些都是无法通过数字算出来的。 算完这笔账,相信大家心里应该也心中有数了。 如果平安集团真的要拿到P2P这块牌照,以“陆金服“为主体去备案,可能要花费至少70亿,最多160亿的资金... 拿到这块牌照后,换回来的是什么? 一个成本大概是7-8个点的资金渠道,而且还是带有杠杆的。 每个老板的心里面都有一把秤,这上百亿的钱究竟花得值不值得?相信马明哲老板心里也要认真考虑下。 坦白说,如果我有这笔钱去备案,还不如等备案通过后,直接买一个P2P牌照,省心省力,说不定还省钱呢... 三、忘掉备案吧,与你无关 陆金服应该是全行业里,大户数量最多的平台,没有之一。 现在最着急,莫过于那些还在车上的出借人。 听说,目前陆金服的债转数量已经破历史最高记录...基本可以感受到这次事件对于陆金所的影响。 陆金所真的要放弃P2P吗? 叫兽觉得未必。 准确来说,陆金所是在做好退出行业的准备工作,注意只是“准备工作“,你可以理解为“有备无患“。 用叫兽之前说过的话,就是:陆金所也已经开始忘掉备案了。 如果真的没有备案或不想备案了,陆金所应该怎么办呢?叫兽觉得这是陆金所目前在思考的问题。 相信思考完“人生“后,相信陆金所也开始准备Plan B,做好转型的准备,去拿相关的其他牌照,引入机构资金。 其实,到了这种时期,对于像陆金服这样的大平台,基本都是一户一政策,监管都准备好相应的出路。 对于陆金所的未来,叫兽觉得在车上的出借人不必太慌张,陆金服哪怕真的想要转型,对于车上的出借人来说,可能影响并不大。 陆金服的利率本来也不高,等你们的网贷标到期后,再给你们推陆金所的其他利率同等产品,简直是无缝对接,这或许就是陆金服清盘最大的优势。 所以,陆金服的出借人,你们真的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,忘掉备案。哪怕陆金服要转型或清盘,对你们的影响可能也不大。 所以,叫兽给你们的建议就是:忘掉陆金服的备案吧,做好「理财规划」才是你们应该真正要考虑的事情。
|
说点什么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