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周上海也加入了这个行列,一家名为板凳理财的上海P2P平台对外公告称,因“存量资金过小,上海金融办建议良性退出”。 一旦这个节奏在全国铺开,95%的小平台大概率在半年之内退出历史舞台。 而在北京,大平台也不好过。 北京副市长殷勇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,提出了降余额、降人数、降店面的“三降”任务。 这背后折射出两个问题: 1.整个P2P市场的待收规模存量仍然过大,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的解除,郭嘉高ceng并不满意。 2.线下资产门店大幅砍掉,靠规模化创造的盈利模式还能不能继续? 第一个问题,跟备案有关。 说白了,只要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化解,备案的大门一天就不会真正开启。 本来,关于备案,业内就有两种说法: 1.牌照制,等到备案大门开启,合规一家发一张证,但总体指标有限,发完为止。 2.备案制,根据市场环境和发展状况,不断地出清,合规就留不合规就退出。这就相当于只有不断的监管,没有所谓的备案。 到底会是哪一种,目前还没有定论。 也就是说,到了明年6月份,备案还没有实质性进展,还不能确定什么样的平台能拿牌照。 那大概率就是上面第2种情况了。 第二个问题,关乎平台的生存模式。 2015年下半年,郭嘉第一次提出p2p的监管草案,要求p2p平台建线下理财门店。 理财门店的砍掉,直接导致p2p平台的获客成本飙升。 这一次,北京又首次提出门店数量要降,这个门店当然是指资产端。 在北京,做信用贷的、做车贷的、做消费金融的,靠门店人海战术做起规模的不在少数。比如和信贷、宜信。 砍掉之后,平台的资产业务还能不能维持,过往靠规模化积累的盈利模式还能不能继续? 这是个问题。 三大原则不变: 1.整个p2p市场的配置资金不要超过30% 2.资产而非简单平台间的分散:消费金融、信用卡代偿业务、信用贷、消费贷、现金贷 3.不熟悉不投 所选平台必备的五个条件: 1.资产小而分散合规的平台 2.能赢利的平台 4.银行存管、自查报告、三级等保合规硬性指标达标的平台 需要调整的是,参照明年6月份这个节点,期限上的配置大部分以1、3月为主,部分配置6个月。 重点是,鉴于接下来线下资产端门店可能大幅缩减,积极关注依靠线下业务发家的平台业务变化。 1.如果平台业务萎缩,或者盈利快速下降,我们在这些平台的配置要作调整。 2.同类平台中,资产端、资金端已经实现全部或者大部分线上化的平台,稳定性更好,变数更小。 作者:马叔侃财 微信号:mskc007 |
说点什么...